普洱市抓實“433”舉措促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時間:2023-02-20 15:14:20 來源: 普洱日報


近年來,普洱市把脫貧人口增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工作,以“433”舉措,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建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全力推進脫貧人口增收。2022年,全市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人均純收入達14890元,增幅15.36%。


(資料圖)

突出四個重點抓收入

把一切為了農民特別是脫貧人口增收作為鮮明導向,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

產業提質促增收。聚焦“1+3+12”產業體系,圍繞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有機茶葉、精品咖啡、高端肉牛、高效甘蔗、水果蔬菜、中藥材”五大基地。目前,全市現代茶園面積190萬畝,茶葉產量14.46萬噸,綜合產值392億元,有機茶認證企業和認證證書數量均居全國地級市第一,培育出瀾滄古茶、祖祥有機茶、帝泊洱生物茶、景谷大白茶、龍生茶葉等一批在全國業界有影響力、競爭力的明星茶企。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茶農有7.65萬戶29.83萬人、人均茶葉收入達2805元。全市咖啡面積67.9萬畝,產量5.57萬噸,綜合產值50.45億元,普洱咖啡、景谷大白茶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咖啡種植面積、產量居全省第一,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咖農有1.02萬戶3.4萬人、年人均咖啡收入達2957元。思茅區(有機茶)連續兩年被列為省級一縣一業示范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牛油果)、西盟佤族自治縣(肉牛)、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咖啡)被評為一縣一業特色縣。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人均經營性收入達6215元,增幅14.16%。

穩定就業促增收。基層黨組織引領,全覆蓋組建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通過實作實訓、“培訓+上崗”、師帶徒等方式,開展脫貧勞動力技能培訓7.01萬人次。組建勞務合作社968個,用好東西部勞務協作機制,有序組織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28.13萬人,涌現出“西盟工匠”技能品牌和“普洱咖啡工”等勞務品牌。引導龍頭企業建立就業幫扶車間186個,吸納就業1.4萬人。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5.4萬個。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人均工資性收入達6850元,增幅18.98%。

盤活資產促增收。通過集中流轉、股份合作、委托管理等方式,盤活土地、林地、閑置農房等資源資產,對脫貧攻堅以來形成的扶貧資產交由村集體經濟統一管理經營,采取積分制、清單制,評定農戶分紅。全市流轉土地93.29萬畝,租金7.61億元。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人均財產性收入達186元,增幅25.94%。

落實政策促增收。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及時足額兌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耕地地力保護、生態效益補償、邊民補貼等各項涉農政策補貼,農村低保標準從2021年的每人每年4800元提高到2022年的每人每年5520元。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人均轉移性收入達1640元,增幅5.16%。

健全三項機制搭平臺

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市場主體、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聯農帶農聯得緊、聯得實、聯得長。

建立“黨建+”聯結機制。發揮黨支部和黨員干部引領組織、示范服務作用,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支部引領、村社合一模式,推動產業富民強村。全市村級黨組織共領辦110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所有行政村(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平均達23萬元以上,其中100萬元以上14個、50—100萬元51個,新增集體經濟總收入20萬元以上的村126個。

落實“雙綁”聯結機制。采取以獎代補、金融支持等措施,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市場主體。全市共培育農業企業6537戶,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36戶。完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393個企業、1668個合作社參與“雙綁”,綁定脫貧戶14.3萬戶、監測戶2.3萬戶,“雙綁”覆蓋率分別達93.8%、95.4%。

推廣“三變”聯結機制。采取訂單收購、土地流轉、資金入股等方式,引導帶動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大循環,獲得保底收益、股本分紅和工資收入。孟連縣推行牛油果產業“334”利益聯結分配機制,利潤按農戶土地入股30%、龍頭企業技術入股30%、合作社資金入股40%進行分配,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景東彝族自治縣文井鎮集中流轉1.2萬畝土地發展藍莓,農民僅地租一項每年每畝就可收入1400元且逐年增加,藍莓采摘季節日用工量高達1萬余人次,每人每天務工可收入150元以上,同時帶動了當地閑置房屋租賃、餐飲等服務業發展。

夯實三項保障強根基

強化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繼續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和“四不摘”要求,建立健全上下貫通、一抓到底的工作體系。

強化組織保障。建立統籌部門抓協同、統籌項目抓建設、統籌人才抓服務、統籌優勢資源抓示范的“四統”“四抓”三農工作機制,組建鞏固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指揮部,抽調14人集中辦公,實行領導小組雙月調度,分管市領導雙周調度,推行市縣領導干部掛縣聯鄉、干部職工掛鉤幫扶監測戶的“雙掛”制度。

強化政策保障。調整優化相關政策措施81個,出臺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9條措施,制定《普洱市加快推進肉牛產業發展十條措施》、咖啡生豆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雙提升”三年行動等政策,探索建立咖啡、橡膠價格保險和防貧保險,把鞏固銜接政策措施項目化、清單化。

強化資金保障。強化項目庫“建管用”,2022年投入各級銜接資金18.15億元,中央、省級財政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分別達59.2%、66.9%,新增小額信貸5.3億元。

(來源:普洱日報 普洱市鄉村振興局 編輯:羅元境)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廣告服務 網站地圖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4-2022 www.lun7777.cn

如有意見請與我們聯系 郵箱:317 493 128 @qq.com

粵ICP備2022077823號-5    信息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