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是啊,捐掉了。我明天就去出家了。”很多年前,我認識一位學佛的富豪,那時候他有差不多一個億的身家,那個年代一個億,很嚇人。可是他卻毅然捐掉了,這件事當時震驚了我們那里的圈子,這個人是不是腦子進水了?這個人是不是神經了。“他一定是還留了一個億,先捐掉一個億”大家七嘴八舌,都在猜測他。他做建材生意起家,后來炒房、開公司、做項目,他能干精明,文化程度雖然只有大專畢業,但是卻很有辦法賺錢。四十歲的時候,他剛結婚沒多久的妻子車禍走了,因為沒有生孩子,他也因此迷上了學佛,他每天堅持早課晚課,念經念佛拜懺打坐朝拜,家里和公司都修建了大大的佛堂。很多人認為他是因為家庭災難,走入了佛門,后來他自己說,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心里當時完全死掉了,空蕩蕩的很嚇人,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活,完全沒有任何依托。學佛后,一頭扎入了這里面再也不愿意走出來了。他決定要出家的時候,家里人全家極端反對,他的父親甚至要和他斷絕關系,但是他依然果斷出家,捐掉了一個億。這件事,當時對我也是很大的沖擊,因為我當時也是修行學佛搞了幾年,我沒有想到,真的有人有這樣決絕的決心。后來,我和他沒有再聯系,他出家做了和尚,公司也解散了。一度他的事情成了我們那個修行圈子里的傳奇。大概十幾年后,我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居然看到了他,他是世俗打扮,他告訴我,他還俗了。我問:你為什么要還俗呢?他說:我在寺廟里找不到解脫。我問:那你現在在俗世中找到了嗎?他說:我明白了解脫不在地方,在心里。我問:那你后悔當時出家嗎?他說:我不后悔,當時如果不出家,我會去自殺。出家救了我。我出家后一直感覺不錯。不過時間久了,我想還俗,到俗世中來挑戰自己。現在我父母還在,我還俗主要原因也是回家照顧他們。順便,我想,真正人自在了,其實出家不出家,都是一樣。不過,這個道理如果不出家,我體會不到,不出家再還俗,也體會不到。有人說我放不下塵緣,其實我本來就沒有丟下什么塵緣,出家也是我的塵緣,回來也是我的塵緣,現在我在家門口做點小生意,一邊孝順父母,這也是我的塵緣。我說:那你覺得,人真的能在俗世中解脫嗎?他說:人只能在塵世塵緣中解脫,不過,當你感悟到,其實解脫不解脫,根本不算回事,你就知道,解脫的想法,只不過是一個多余的東西,因為你痛苦走不出來,你才會希望得到解脫。假如你對自己的一切都覺得很好,沒有什么不好,你還要去求什么解脫。真正的不需要求那個解脫,就是解脫。我問:那你覺得,出家不好嗎?他說:出家當然很好,沒有什么不好,不過是我個人在出家的經歷中,無法繼續走下去而已。我覺得,人的狂心有幾個級別,如果說有三層,我是第二層,也就是有兩層狂心,猶如癌癥到了中期,出家好像是消除了我第一層狂心,等于給我做了個手術。可是第二層狂心,又自己在不斷增添攪和,混入了更多的雜質,現在回來這幾年,逐漸才脫掉了第二層狂心。狂心歇下了,人就輕松自在。其實修行就是逐漸歇息狂心的過程。我問:狂心是什么?他說:是你頭腦意識對某一個或者幾個目標的執著追求,以及圍繞這些目標的追求,派生出的更多的無窮無盡的各種執著。古人把這個叫做狂心,非常貼切,相對于那種平靜和煦的心態,它們確實是狂亂的,這種狂亂,會讓你永遠難以停留在平靜里。假設你是一個小孩子,坐在家里做作業,本來很安靜很正常,可是假如電視播放你最愛看的動畫片,屋外有你最喜歡的小伙伴叫你一起去玩耍,你媽媽端著你最喜歡的冰淇淋出來了,你的作業還能做下去嗎?你會狂亂,因為我們人的習性就是如此,我們對外界信息的刺激和挑逗,非常敏銳。所以我們狂亂。這種狂亂,沒有功夫沒有知見的突破,根本無法止住,也無法抵擋。許多學佛的人,包括我出家認識的許多出家人,也都無法用修行方法有效地去抵擋這些狂亂。因此古人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難的是,我們歇不下去。《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如 恒河 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香象渡河,是功夫的至深、同時也是感悟的至深,更是知見見解的至深。不深,不足以截流。我問:那怎么才能做到如香象般呢?他說:認知。修行說到底,最后修的是認知。香象比馬和兔子要深邃,寓意的就是認知。認知如果能夠突破,才有這個可能。我問:認知又是如何突破的呢?他說:認知不因為過分企圖而突破,常常在自然的歷程中,隨著機緣而發生突破性的改變。也就是說,可遇不可求。用中國古人的話說就是——水到渠成!我問:那你現在還有出家在家的分別嗎?他說:當然有,在家里住的當然比廟里舒服啊。可是你問我心里有什么分別,那我告訴你,其實,我沒有再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當你一直都在家里的時候,你怎么會去思考出家和在家的分別呢?(本文以真實人物故事改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