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譜出“沙棘傳奇”(美麗中國·面孔)

時間:2023-08-08 08:11:55 來源: 海外網


索朗拉杰在沙棘林里查看沙棘的生長情況。旦增努布攝

索朗拉杰抱著40多年前種下的沙棘。旦增努布攝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河谷的沙棘林。記者 瓊達卓嘎攝


(資料圖)

從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出發,汽車沿澤貢高速、202省道一路向東南行駛300多公里,經過雪布下檢查站后,就到了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城。汽車繼續行駛在柏油路上,道路旁是密密麻麻的沙棘林,沙棘林的另一邊是隆子河谷……隆子縣位于喜馬拉雅山北坡,海拔3800多米。很難想象,眼前林木遍野的隆子河谷邊,半個多世紀前還是裸露的沙石地,一年有近8個月的沙塵天氣。

20世紀60年代,一場浩浩蕩蕩的綠色保衛戰在這里打響,一代代隆子人憑著一股堅韌不拔的勁頭種沙棘、戰風沙,成功把風沙肆虐的荒灘變成了當下滿目蔥郁的綠色屏障,創造了高原防沙治沙的奇跡。

如今,隆子河水緩慢流淌,河谷兩岸綿延40多公里、種植面積達50.33平方千米的沙棘林根深葉茂,郁郁蔥蔥,被認證為“世界最大人工種植連片沙棘”。

76歲的索朗拉杰,是第一批在隆子河灘上種沙棘的人。看著身后茂密的沙棘林茂密,老人褶皺的臉龐上滿眼笑意,“以前我們這里流傳的俗語大多和風沙有關,比如‘聶巴阿帖組’,意思是‘只要你說話,身上的沙土就會往下掉’,還有‘一天吃進二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

如今,不斷種下的沙棘林,正在回饋著綠意盎然的隆子縣:環境變美了,生態產業欣欣向榮,老百姓的口袋也鼓起來了。

美了鄉村

“黃沙刮過,覆蓋在農田上厚厚一層,房子周圍堆起很高的沙堆,大家受盡風沙的折磨,跟現在樹成林、草成片的景象天差地別。”一提起治沙前的場景,索朗拉杰忍不住皺眉,“地上一根草都沒有,風刮起來,就算在房子里不出門,也是灰頭土臉的。”

1964年,時任隆子縣新巴鄉鄉長的朗宗到山西參觀學習,了解到種樹能有效治沙,回來后便帶著群眾試種了柳樹、楊樹、沙棘等5種樹苗,共有60畝。但隆子縣的土地堿性太高,2年后楊樹、柳樹等紛紛枯死。耐寒、抗堿的沙棘一落地,根就深深地扎在了這片土地上,就像吃苦耐勞的隆子人一樣。

“當時,沒有沙棘苗,就到60公里以外的雪沙鄉去找;沒有運輸工具,就靠肩挑背扛。刨坑、扛樹、運土……渾身使不完的勁兒。”索朗拉杰回憶,那一年他18歲,誰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想讓我們村變得和那些有樹的村子一樣美麗。”

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白發老人,索朗拉杰用有力的雙手,和大家一道累計植樹50余畝。直到現在,他依然堅持種樹,指甲縫里的泥土從來沒有消失過。“哪怕只能守住一棵,我也要繼續種下去。”和他一樣堅持不懈的,還有無數隆子人。

如今,漫步在沙棘林中和隆子縣濕地公園內,隨處可見黃鴨等野生鳥類在此嬉戲、捕食……一入夏,索朗拉杰喜歡帶著家里的小孩去沙棘林的林蔭小道散步,或者過林卡。索朗拉杰說:“環境變好了,鄉村更美了。種植沙棘不僅防住了沙塵,防止了水土流失,房前屋后也都有樹有草了。”

最近,索朗拉杰有個甜蜜的煩惱,很多人請他幫忙找出當初種下的第一批沙棘樹。“現在怎么找呀,當年第一批種下的沙棘樹已經成了沙棘林,擠都擠不進去了。”索朗拉杰說,現在沙棘林最里面都成了“原始森林”了,別說人了,牛羊也進不去了。

興了產業

綠色就是希望,綠色就是生機。多年來,隆子縣委、縣政府堅持綠色發展觀,逐步形成了綠樹變生態、生態變資源、資源變財富、財富保生態的良性發展模式。

隆子河谷的沙棘林愈發茂盛,映襯著隆子人對美好生態的執著追求,這份執著也一代一代傳了下來。1995年出生的扎西次仁大學畢業后,選擇到隆子鎮新巴村扶貧苗圃工作。“我是從隆子縣走出去的大學生,以前時常聽家里老人講起他們種植沙棘時的場景。”受父輩們的影響,扎西次仁在大學期間學習了草業科學專業。

目前,扎西次仁已是扶貧苗圃基地的經理。在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培育沙棘等幼苗的同時,扎西次仁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擴大市場,拓寬種苗的銷路,廣受同事認可。“我的工作跟專業對口,每培養成功一棵沙棘苗,我都有很強烈的成就感。”扎西次仁說。

近年來,隆子縣林草局根據保護發展鄉土樹種、優勢樹種的相關要求,大力發展沙棘苗圃培育產業,現苗圃培育達到20萬株。2022年向外出售沙棘苗達16萬株,增收近80萬元;采摘出售沙棘果,增收近100萬元。

盛夏時節,走進隆子縣菜籃子工程基地,這里綠意盎然,辣椒、黃瓜等蔬菜瓜果枝繁葉茂、長勢喜人。“有了沙棘林的保護,現在基地里蔬菜品種有40多種。”基地大學生技術管理員扎西旺杰說,“以前家里也只能種土豆、蘿卜,而且種成什么樣要看沙塵的‘臉色’,跟現在完全沒法比。”

近年來,隆子縣累計投資3.4億元,實施了菜籃子工程、聶雄標準化奶牛養殖基地、黑青稞發酵產品生產基地等33個扶貧產業項目,吸納231名群眾實現就業,月均增收3500元以上,帶動2116人增收脫貧,累計分紅1336.29余萬元。

富了百姓

57歲的巴珠是隆子縣菜籃子工程基地的負責人,他年輕時選擇了外出務工。“當時縣里剛開始種沙棘,自然環境還是很惡劣,我就出去打散工,一年有10個月左右在外面,收入也就勉強夠生活開支。”巴珠說,環境變好了,大家收入增加了,這是隆子人從風沙手中“爭”來的財富。

巴珠年輕時在外吃了很多苦,他的夢想是有一天自己當老板。如今,巴珠實現了這個夢想——他負責的菜籃子工程基地年生產蔬菜200余萬斤,年產值達800余萬元,發展勢態良好。巴珠說:“我們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帶動370名貧困戶脫貧增收,已吸納71人就業。”

53歲的索朗普赤是隆子縣葉巴村易地搬遷群眾,如今在菜籃子基地工作。搬遷前,索朗普赤由于身體原因,除了政策性補助外沒有其他收入,生活很困難,自從在基地就業后,索朗普赤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望著碩大的青椒,索朗普赤笑著說:“我在這里工作6年了,離家近,一個月收入有4000多元,生活很幸福。”

近年來,在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隆子縣農牧民增收明顯。2022年,隆子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9元,同比增長8.6%,增速位居山南市前列。(記者 瓊達卓嘎)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8月08日 第08 版)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廣告服務 網站地圖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4-2022 www.lun7777.cn

如有意見請與我們聯系 郵箱:317 493 128 @qq.com

粵ICP備2022077823號-5    信息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