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張高峰向市民講解麻雀的辨認方法。 王一新 攝
深圳新聞網2023年7月30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魏羽辰 實習生 龍姝君) 觀鳥觀自然,看城看山海。7月29日,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的“山海連城 自然深圳”市民講堂第二期在深圳書城開講,深圳市觀鳥協會副會長、廣東林學會自然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張高峰作為特邀嘉賓,為市民帶來了一堂生動詳盡的觀鳥課堂,揭開那些身邊常見又陌生的鳥兒的神秘面紗。
深圳作為南海之濱的中心城市,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和森林資源,是許多鳥類鐘愛的棲息地。近年來,深圳持續加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多項濕地修復、鳥類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在全國1500多種鳥類中,深圳可以見到的有400余種,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觀鳥群體,學習鳥類知識。
本期講堂特約嘉賓張高峰作為資深環境工作者,自2004年開始觀鳥以來,他持續參與鳥類調查和鳥類科普推廣活動,野外觀測鳥類近千種,曾發現中國新記錄鳥種白頰鵯。張高峰介紹,鳥類在不同生態系統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及農田、湖泊、海洋等生態系統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不僅對昆蟲和小型嚙齒類動物有密度制約作用,還擔負著種子、花粉及營養物的輸送,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深圳灣的野鴨究竟可以飛多遠?”張高峰現場向市民提問。他通過一系列數據展示了游隼、黑白兀鷲等鳥類在飛行速度、飛行高度、遷徙飛行距離等數值上的最高紀錄,講述了鳥類的遷徙就是一場生命搏斗,許多鳥類在跨洋遷徙途中無處覓食或休息,氣候驟變、天敵捕獵等因素都會導致遷徙鳥類死亡。
講到鳥類保護,張高峰以瀕危物種朱鹮的保護工作為例,講述了從陜西洋縣發現的最后7只朱鹮到2015年種群數量超過2000只,人工繁殖、保護棲息地、野化放歸自然等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深圳,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控制紅樹生長區域來維持灘涂,以供鳥類覓食,并改造魚塘為鳥類提供高潮停歇地,這些措施起到了明顯效果。此外,他向市民展示了深圳灣沿岸的濱海天際線,講述深圳灣周邊城市建設中的鳥類友好保護措施,如通過對紅樹林保護區周邊的建筑進行限高,來保障鳥類的遷移通道和飛行空間。
“市民通過參與自然教育,認識和了解鳥類的棲息環境以及所面臨的威脅才會更科學地保護鳥類?!睆埜叻逭f。他呼吁市民使用望遠鏡觀鳥,和鳥兒保持安全距離,如遇鳥類進行筑巢或育雛,盡量遠離以免鳥兒棄巢。講座結束后,面對小朋友的提問,他打開手機地圖詳細指導觀鳥細節,并通過觀鳥協會網站的資料庫進行講解,豐富的鳥類知識吸引了更多市民加入觀鳥愛好者的隊伍,讓深圳的鳥兒有了更多“粉絲”。
[手機掃一掃]
關鍵詞:
教育 23-07-30
存儲 23-07-30
資訊 23-07-30
明星 23-07-30
安全 23-07-30
綜藝 23-07-30
教育 23-07-30
存儲 23-07-30
資訊 23-07-30
明星 23-07-30
安全 23-07-30
綜藝 23-07-30
教育 23-07-30
存儲 23-07-30
資訊 23-07-30
明星 23-07-30
安全 23-07-30
綜藝 23-07-30
教育 23-07-30
存儲 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