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有誓書鐵券護身,你便快走,事不宜遲。”《水滸傳》第五十二回中,黑旋風李逵在高唐州打死殷天錫后,小旋風柴進命李逵速速離開是非之地,自己留下來善后。
熟讀《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柴進之所以如此硬氣不怕吃官司,皆是因為他家有“誓書鐵券”。此鐵券不但護佑柴進犯了事也會無性命之憂,而且柴進還屢次拿著它救梁山兄弟于危難之中。
(資料圖片)
只是這第五十二回的故事有些“反轉”——那放置在滄州柴府中的“誓書鐵券”這一次不但沒能保護柴進,還讓他因其受累——高唐州知府以“抗拒官府”之名將柴進打得“皮肉綻開,鮮血迸流”后押入監牢。
《水滸傳》是文學作品,少不了虛構想象,但書中提及的“誓書鐵券”卻是歷史存在。
一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明會川伯趙安金字免死鐵券,呈瓦狀,近似半圓形,質地為鐵質,雖經500余年,其周身并無銹跡,有如新制。券身厚度一致,周邊平滑整齊,鐵券文字以錯金鑲嵌于券之兩面,正面20行,每行8—13字,共計218字,楷體直書,筆力遒勁,詳述了趙安的功績及褒獎赦封情況。背面右上角有一“右”字,中間2行15字:“若犯死罪,初犯將所食祿米全不支給。”該鐵券制作精良,形制規整,保存完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美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明代會川伯鐵券
所謂“誓書鐵券”或“免死鐵券”,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免死牌”或“免死金牌”。不言而喻,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倘使有此牌在手,就意味著犯了死罪也“可免一死”。
“除謀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免爾一死”“若犯死罪,初犯,將所食祿米全不支給”……這是會川伯趙安金字免死鐵券上的一段文字,該段文字再次佐證了“鐵券得主,有免死特權”。
趙安是誰?正是雄踞隴右的趙土司。
會川(甘肅渭源縣會川鎮)趙氏土司自明朝由趙安始建襲傳19代,歷時486年。1926年,甘肅邊防督辦劉郁芬實施“改土歸流”取消土司,自此土司制宣告廢止。
《明史》卷155載:“趙安,狄道人。”狄道就是今天甘肅臨洮。出身于世胄之家的趙安實則不姓趙,其祖先是西域吐蕃人。北宋時期,趙安的祖先在青唐城(今西寧)建立了強大的部落政權,因為助北宋攻打西夏有功,被趙宋皇帝賜姓為趙。
史料顯示,趙安這一支的直系先輩應為世代居住在臨洮的趙阿哥昌。至元明之交,鎮守臨洮的是趙安的堂兄趙琦。趙琦是趙阿哥昌的第六世孫,名脫貼木兒,授陜西行省平章,守臨洮為土官,加宣慰使都元帥。明洪武三年(1370年),趙琦隨大將軍徐達招撫岷州鐵城十八族有功,授廣威將軍,世襲指揮僉事,一時可謂風光無限。這世間的盛榮與枯敗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倚伏相存,否極泰來。僅短短23年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將軍趙琦就因涼國公藍玉案坐罪而死。據史料記載,像趙琦這樣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超過1.5萬。
趙安也因為堂兄趙琦而被株連謫戍甘州。
不過,一夜間從錦衣玉食的世胄子弟淪落到去戍守荒涼邊塞的趙安卻并未因此而沉淪,在謫戍甘州(今張掖)10年后,有謀有勇的趙安開始“逆襲”。他向明朝廷“進貢馬匹,出使西域,又跟隨明英宗北征有功,累進都指揮同知,與定西伯蔣貴、寧遠伯任禮,并稱西邊良將”。到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趙安因功封會川伯,俸祿千石,兩年后又被頒賜免死金字鐵券。
獲賜免死鐵券四年后,趙安過世,他的后代世襲其職,也世襲了免死金字鐵券。
二
其實,鐵券不是明代獨創之物,而是模仿唐代“錢镠鐵券”的產物。
追溯鐵券制度之雛形,最早始于戰國時期的虎符、銅節。“鐵券”一詞始見于史籍《漢書》,曰“丹書鐵券”。王佐《鐵券考》云:“漢高祖平定天下后,敕封功臣,上者王,次者侯十二年又大封功臣,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行鐵券,其內鏤字,以金涂之。”遺憾的是漢代鐵券實物無存,現已無法窺其容。
根據文獻資料,唐代仍以鐵券敕封功臣。對于那些歸誠向化而建立功勛的部族豪酋和割據首領,唐王朝除封賞土地、財物外,還賜他們“丹書鐵券,傳之子孫,以保其忠”。
正是從唐代“錢镠鐵券”開始,鐵券坐實了“免死牌”之名。
乾寧四年(897年),唐昭宗為表彰錢镠之功,賜予錢镠鐵券一具。此鐵券形如覆瓦,上嵌金字,詔書內容共333字,包括錢镠的爵銜、官職、邑地和據以受封的功績內容,還特別說明對錢镠本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其子孫后代可以免除3次死罪:“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錢镠,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建者。話說那句艷稱千古的“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即出自此君。吳越錢氏名人輩出,錢謙益、錢其琛、錢學森、錢三強、錢鐘書、錢復、錢穆等都出自吳越錢氏家族,而錢镠就是這個家族的開創者。其最初跟著杭州刺史董昌保護鄉里,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后來董昌叛亂,錢镠受命討伐董昌,被任命為鎮東節度使。平定董昌以后,為唐昭宗贊賞并賜他“金書鐵券”。
三
明代鐵券在模仿唐代“錢镠鐵券”的同時也進行了不少“改進”,其中明確規定:“鐵券分為二通,一付賜予功臣,另一付藏于內務府。”《續文獻通考》記載:“字嵌以金,凡九十七付,各分左右。左頒功臣,右藏內府,有故則合之以取信焉。”
歷史上,明代是鐵券最為盛行的王朝。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的淮西舊部24位將領幾乎無人不有免死鐵券,但是最后這些免死鐵券得主幾乎盡數被殺,只有寥寥一二人獲得善終。這具有諷刺意味的歷史不由讓人感慨:封建社會的人治背景,決定了“免死金牌”這種物件終歸只能是帝王家頒發給一個人前半生戰功的證明,當作榮譽可以,真拿它當救命的不免天真。
文·圖丨奔流新聞記者 雷媛 荊雯
(奔流新聞)
關鍵詞:
資訊 23-05-12
明星 23-05-12
資訊 23-05-12
明星 23-05-12
資訊 23-05-11
明星 23-05-11
資訊 23-05-11
明星 23-05-11
資訊 23-05-11
明星 23-05-11
資訊 23-05-11
明星 23-05-11
智能 23-05-11
資訊 23-05-11
明星 23-05-11
教育 23-05-11
社會 23-05-11
資訊 23-05-11
明星 23-05-11
資訊 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