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揚州的甘泉路,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但如果提到多子街,一般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實多子街曾是甘泉路的一部分,在1951年的拓寬工程中合并為甘泉路。那么多子街是什么意思呢?
據《江蘇名街》(魏星、潘君明、周錦著)一書介紹,多子街,原名緞子街。明清時期,這條街位于揚州新城,正對揚州舊城的小東門。清代鹽業和漕運的發展,推動了揚州商業和手工業的興盛。為了適應富商大賈穿著的需要,這條街兩側集中了眾多的綢緞鋪,所以稱為緞子街。
然而很多人認為“緞子”音同“斷子”,聽上去非常不吉利,都不愿意到緞子街來開店鋪做生意,一度導致街市冷落。據說后來有一個富商給女兒準備出嫁的衣裳,要家里人到緞子街上買綢緞。
(相關資料圖)
為忌諱“斷子”二字,他有意吐字不清。家人順著他的意思問道:“是不是去多子街?”他連忙點頭說:“對,多子街!多子街!”在吃喜酒時,他將自己有意改稱街名的事對親家公說了。結果不僅親家表示滿意,前來參加婚禮的人也一致夸贊改得好。從此,多子街就被喊出名了。
古代迎親的花轎。出自《江蘇名街》
為討個吉利,大家紛紛去多子街扯布剪綢。在嫁娶等喜慶的日子里,新娘的花轎還要特地繞道多子街,以求婚后早得多得貴子。每逢良辰吉日,多子街上花轎南來北往,人聲鼎沸,把整條街道堵得水泄不通,綢緞莊的生意也因此繁榮起來。
清代中葉,揚州城不僅經濟之繁榮為全國之首,還引領著當時社會的時尚潮流。揚州的衣著大多崇尚新樣,每每有新貨到時,都先歸總到綢緞莊,然后統一發到下面各個商鋪。
據《揚州畫舫錄》記載:“多子街即緞子街,兩畔皆緞鋪。揚郡著衣,尚為新樣。十數年前,緞用八團,后變為大洋蓮、拱璧蘭顏色。在前,尚三藍、殊、墨、庫灰、泥金黃。近用膏梁紅、櫻桃紅,謂之‘福色’。以福大將軍征臺匪時,過揚著此色也?!笔當的曛酗L尚多變,由此也可見揚州當時的尚新風氣。
曾經的景揚樓。出自《江蘇名街》
多子街還有一座百年老字號景揚樓,它創建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御廚王鈺發繼承父業而建,以“景以文傳,文以景揚”命名。景揚樓建成后,成為維揚菜的續承者和發揚者,聲名鵲起。民國時期,因為當時政界要人的頻頻光顧,景揚樓更加名聲大噪。新中國成立后,為響應國家開發大西北的號召,景揚樓整體搬遷至蘭州,后來成為蘭州僅有的兩家“中華老字號”之一。
另據揚州市檔案館相關人士介紹,古代揚州,為了防火,很多街巷都設有水倉。據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城內多子街發生過一場大火,造成財產損失嚴重。當時久居埂子街的徽州人余觀德,專致于慈善福利事業,始創救火會水倉。這也是揚州最早設置水倉的地方,設有水倉井兩口,防火水缸多只。
多子街(如今的甘泉路40號)還有一幢民國建筑——蔣記鹽號。業主為蔣益齊,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輕時到淮北鹽商家學徒,中年自己獨創“福和恒局”,并在連云港擁有眾多鹽池,小有發跡,在揚州購風箱巷、皮市街、蔣家橋等房產。在多子街臨街置商業用房兩處,作為自家鹽局的營業用房,稱“蔣記鹽號”;民國初年,蔣益齊請揚州著名營建商王世貴負責重建。王世貴特意到上??疾?,繪制門樓式樣,返揚后按圖施工,建成了一座中西合璧的門樓。由于時運不濟,鹽業凋零,不久鹽號倒閉。房屋坐北朝南,大門南向甘泉路,門樓上嵌磚雕“大本營”三字。現辟為服裝店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尋跡江蘇老地名”專欄由新華日報和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聯辦,在《人文周刊·文脈》版、“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交匯點文化頻道、“紫金文藝頭條”微信公眾號推出,邀您撰文探索江蘇各地的地名文化,共同講述地名背后的蘊藏的江蘇故事(投稿信箱:454891013@qq.com)
編輯: 王慧
資訊 23-02-22
資訊 23-02-22
資訊 23-02-22
資訊 23-02-22
資訊 23-02-22
社會 23-02-22
社會 23-02-22
社會 23-02-22
社會 23-02-22
服務器 23-02-22
金融 23-02-22
金融 23-02-22
資訊 23-02-22
資訊 23-02-22
資訊 23-02-22
資訊 23-02-22
資訊 23-02-21
資訊 23-02-21
資訊 23-02-21
資訊 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