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團隊聲稱發現“室溫常壓超導材料” 會否又白高興一場?

時間:2023-07-31 18:11:44 來源: 金融界


近日,一個韓國研究團隊聲稱發現了“首個室溫常壓超導體”,引發了全球科學界的關注。

“超導”指導體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狀態。在實驗中,若導體電阻的測量值低于10-25歐姆,可以認為電阻為零,大多數物質只有達到某個較低溫度時才會出現這一狀態。


(相關資料圖)

根據該韓國團隊發布在預印本arXiv網站上的報告,這個未經證實的潛在超導材料被命名為“LK-99”,是由鉛磷灰石稍加變動的六方結構,引入了少量的銅,使其可以在127攝氏度以下表現出超導性。

來源:arXiv

研究人員解釋稱,銅離子取代引起的應力傳遞到圓柱體列的鉛,導致界面發生扭曲,從而形成超導量子阱,進而導致了這種新材料的超導性。

在更新的另一篇報告中,研究團隊稱LK-99可以懸浮在磁鐵上方,證明其有完全抗磁性,又稱邁斯納效應,即磁場不能穿越超導體內部。

邁斯納效應和零電阻現象是實驗上判定一個材料是否為超導體的兩大要素。

另外,LK-99的超導性不僅對環境的要求較低,據介紹其制備過程也較為簡單,因此預計科學界將于今年8月給出定論。

最新消息稱,文章作者之一的Hyun-Tak Kim表示,LK-99或許可以在一個月之內被復制,其成員也會對任何制作LK-99遇到困難的人進行指導。

“如果研究人員對我們的成果有疑問,他們就會質疑我們的研究成果。因此,我選擇了公開LK-99的制作技術。”

希望不大

《科學》雜志在網站發文表示,專家對這一鉛基材料可以實現超導的說法“充滿懷疑”。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理論學家Michael Norman稱,“他們一看就是真正的業余愛好者。他們對超導并不了解,而且他們提出一些數據的方式也有貓膩。”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凝聚態物理學家Nadya Mason稱,“我很欣賞作者采用了適當的數據,并清楚地說明了他們的制造技術。”不過她提醒說:“數據似乎有點草率。”

《科學》雜志網站

Norman指出,鉛磷灰石原本并不是金屬,而是一種不具有導電性的礦物,這對于制造超導材料來說,是一個“沒有希望的起點”,即使用銅原子替代一些鉛原子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你有一塊石頭,你最終也應該得到一塊石頭。”

昨日,上海市超導材料及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超導應用研究專家洪智勇表示,近期韓國研究團隊公布的超導體極大概率不是室溫超導。根據現有情況來看,他們團隊報道的測試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很正統的超導材料驗證實驗。

洪智勇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韓國團隊報道材料的合成方法非常明確且簡單,但測試方式和數據的呈現形式以及數據的嚴謹程度都非常粗糙,更和國際認可的一些驗證超導性能的測試方法差距很大。

洪智勇指出,從目前呈現的數據來看,他們還只是通過合成和參雜,在本應不具備明顯電磁特性的鉛磷灰石化合物中,發現在室溫下具有了一定的導電性和弱抗磁性,但是這個導電性還弱于銅、銀等金屬導體,這是一個有趣的物理現象,但實驗結果離證明樣品是超導體或者說樣品中含有超導成分還相差甚遠。

先前在今年3月,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朗加·迪亞斯(Ranga Dias)團隊宣布發現了一種室溫超導材料:“在約21℃的室溫條件下,加壓到1萬個標準大氣壓就會出現超導現象。”

不過據《自然》最新報道,由于發現了明顯的偽造數據行為,《物理評論快報》(PRL)決定撤回羅切斯特大學迪亞斯團隊的這篇論文。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廣告服務 網站地圖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4-2022 www.lun7777.cn

如有意見請與我們聯系 郵箱:317 493 128 @qq.com

粵ICP備2022077823號-5    信息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