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碩)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漸趨主流,大力倡導社會責任投資,以促進企業機構承擔社會責任,投資機構追求雙重目標,進而實現“十四五”規劃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來,在“十四五”規劃、“2035年遠景目標”等大政方針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國有投資機構、各級各類的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社會責任投資在我國走過了“從邊緣到主流”“從理念到行動”的初始階段,逐步走向成熟、專業和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創新與協同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構建符合新發展理念的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體系,更多地為全球社會責任投資的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日前,以“創新驅動,協同融合”為主題的“2023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高峰論壇(IFCII)”(以下簡稱“高峰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在這場由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主辦、第一財經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以下簡稱“交大高金”)聯合主辦、上海農商銀行協辦的高峰論壇上,“創新”“協同”“融合”等關鍵詞高頻出現,七十余位與會嘉賓通過這些詞來表達他們對中國社會責任投資未來發展路徑的建議。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寧吉喆在發言中表示,希望用“可持續社會責任投資”的概念來闡釋這個領域的創新性,“第一,可持續社會責任投資是面向未來的投資;第二,可持續社會責任投資需要融合發展。此概念的發展具備五個特點:實踐走在概念前面,政府投資走在企業投資前面,國際走在國內企業前面,上市公司走在非上市公司前面以及綠色信貸走在其他金融工具前面。”
交大高金執行理事屠光紹強調了在理念推廣基礎上的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建立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高峰論壇的基本定位不僅是推廣社會責任投資理念,更重要的是促進社會責任投資的實踐行動。既要聚焦投資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包括數據系統、披露標準、評價體系等)建設,也要重視市場主體的具體投資行為。這兩者相互促進,社會責任投資的評級、度量等基礎設施是投資行動的支撐,而投資主體踐行社會責任投資的行動又能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導向。”
資本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各種型資本的融合意味著不同力量的匯合,能夠形成合力去解決氣候和社會等方面的問題。高峰論壇特別安排了關于“混合金融的價值與在中國的潛力”的主題討論,專門探討如何撬動更多的商業資本投入到可持續發展中來。上海仁達普惠金融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趙曉菊在發言中建議,未來可通過政策創新使得公益性慈善基金能夠直接參與可持續發展相關項目;同時在混合金融投資項目開始之初,要設計好兼顧不同資金提供方對于投資的預期目標、項目運營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
“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應該為鄉村人群提供發展支持,金融服務與發展支持的融合可以成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一個特色。”CAFI研究部執行主任胡煦在發布《2023中國社會責任投資報告》時說。《報告》還提出,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鄉村振興?建設功能錯位、優勢互補的鄉村金融機構組織生態,服務鄉村內生發展,應是值得探索的道路。“從現在開始,每一位投資者應該意識到‘雙重目標’的實現,即在實現商業目標的同時也要實現社會目標,已形成新的風口,我們需要高度關注該風口并抓住由此帶來的機遇。這與我們國家所提倡和實施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雙碳’目標、數字化轉型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等內涵一致。”CAFI院長貝多廣說。
關鍵詞:
資訊 23-06-08
明星 23-06-08
安全 23-06-08
綜藝 23-06-08
教育 23-06-08
存儲 23-06-08
資訊 23-06-08
明星 23-06-08
安全 23-06-08
綜藝 23-06-08
教育 23-06-08
存儲 23-06-08
資訊 23-06-08
明星 23-06-08
安全 23-06-08
綜藝 23-06-08
教育 23-06-08
存儲 23-06-08
資訊 23-06-08
明星 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