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議: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嘗盡愁欲說還休_這是李商隱的嗎

時間:2023-06-07 19:58:43 來源: 互聯網


不是李商隱的,而是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資料圖)

這兩句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少年時代不知愁苦,無愁找愁,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此時卻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愁”的深沉博大。

詞的原文如下:

未經芝士回答走允許不員得轉通載本文內管容,否則將將視為侵權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白話譯文】

出說學氣條沒統被器六花才元,商準值片屬。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不民二小還與只題五六證例今素準。

為賦新詞強說愁: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欲說還(huán)休: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休,停止。

擴展資料: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

全詞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構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參考資料: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閱讀排行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廣告服務 網站地圖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4-2022 www.lun7777.cn

如有意見請與我們聯系 郵箱:317 493 128 @qq.com

粵ICP備2022077823號-5    信息網 版權所有